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申论范文   
申论范文

2020年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评析:享城市物质之美 感乡村精神之魅

http://www.chinagwy.org       2020-01-18 12:06      来源:公考通
【字体: 】              

  2020年公务员联考复习正在紧张备考中,本文公考通网校提供一篇优质范文并解读其写作思路与文章结构,考生可收藏学习,用作晨读资料。

 

  享城市物质之美 感乡村精神之魅

 

  评析:对称式标题,动宾结构,对仗整齐,“之”字的使用,使得整个标题蕴含着古色古香之美感。


  古人云:“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山水自然风光带给历代文人的影响不容小觑。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间流连忘返;杜甫在“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大自然里与世无争。古人对于山水的热爱足以说明其对心灵的荡涤至深。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城市文明一无是处,城市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的产物,给予我们物质生活的支撑,推动现代社会发展。因此,理想的生活状态,应该是宜城则城,宜乡则乡,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


  评析:引用式开头,引用文人墨客的诗词说明大自然山水的美好,一个“但”字,看似转折实则并列说明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作用,进而引出本文观点,这也契合了标题中“城市物质”“乡村精神”的并驾齐驱,而并非厚此薄彼。


  顺应潮流,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当坚船利炮肩负保卫家园的使命时;当高楼大厦承载着人类生活居住的作用时;当飞机高铁担负着运输交通的功能时……城市人造文明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正是对于城市文明的不断追求,才得以使得人类告别了往日的贫穷,使得人类得以在时代浪潮中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向,推动了时代不断向前。因此,城市文明是人类追求丰腴物质的必要途径,我们应顺应大势,拥护城市文明的大潮头。


  评析:分论点1,按照标题顺序及写作逻辑,作者选择“城市文明建设”作为第一论点,逻辑正确,符合阅读习惯。本段主要采用道理说明论证,从城市文明对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推出推进城市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道理与现实结合,演绎与归纳并用,具有较高论证力和说服力。


  坚守初心,必须毫不动摇地继承发展乡村文明。乡村文明作为一种精神资源,往往是人梦想起航的地方。当人们醉情于山水田园之时,会忘记城市里对于名利、物质的追求。就好比杜甫在《江亭》中描述的那样“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置身山水间,外界一切争名夺利都将与他无关。而现代,人们为迎合俗尘口味,历史创作混淆历史,文学创作脱离实际,早已忘记了作为创作的本心。如若能学学鲁迅,从孕育他的大地之母那里汲取创作力量与源泉,从乡村民俗文化中汲取灵感,也必将成为优秀的创作者。因此,作为精神文化的乡村文明便是我们的灵感之源,创作之魂。


  评析:分论点2,对比论证与案例论证,古代与现代的精神文化进行对比,说明现代人需要从乡村文明中汲取灵感。本段虽然用了杜甫、鲁迅的例子说明乡村文明对其文化创作的意义,但是却未点明“乡村文明”是什么,具体有什么魅力。还有一点不足在于,把乡村文明的内涵局限于民俗文化、山水自然是否有不妥?对于关键字词的准确把握是保障文章中心不跑题的前提,这一点考生在下笔前定要多琢磨主题词的关键内涵,确定靶心在哪再射箭。


  因地制宜,必须推进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融合发展。城乡文明并非是矛盾存在的,而是可以和谐共生,你中有我我中更有你。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的婺源县,积极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大力修建基础设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同时挖掘本土传统文化,保留乡土特色。真正实现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也正因如此,当地经济迅速提升,乡土风情得以保留,人民幸福感和归属感日益增强,完美诠释了城乡协调发展的理想状态。因此,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协调统一才是实现理想生活的唯一途径。


  评析:分论点3,将前面两个论点相结合,顺水推舟引出“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须融合发展”,并用婺源县的案例说明融合发展带来的效益,进而论证分论点,逻辑严谨,观点契合文章主旨。但是,有些字句的观点过于绝对化,建议考生在写作时少用“唯一”等绝对化词语,否则容易遭人质疑,立不住脚。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农村让文明更立体。新时代的中国需要城市的繁荣与世界接轨,但同时也需要重新认识古老乡村文明的价值。只有谱写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协奏曲,实现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的互补发展,才能让我们的现代化成为有根的现代化,为中国人创造在文明间自由行走的美好生活。


  评析:总结式结尾,再次将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相结合,紧密两者联系,强化作者观点,表达流畅,收束全文。


  总评:本文中心较为明确,契合主题,写作逻辑顺畅,标题、开头、结尾都较为流畅,观点突出,整体结构完整,是较为规范的范文。缺点在于对主题词把握不够准确,本想以小见大、四两拨千斤,但是不小心却把宏大的“城市文明”“乡村文明”这两个词的内涵狭隘化了,也就导致了在论证的时候,论证说服力不足,而且内涵比较模糊,让读者抓不到准确的对象,进而影响到了文章中心的表达,内容不够紧实。建议考生遇到比较宏大的主题词时,写不了那么宏观全面的话,可以大而化小,选取主题词中的一个范畴一个点来论述,写深写厚写美,定会是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