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申论资料  >> 其他   
其他

2018年半月谈第11期_半月谈2018第11期文章汇总

http://www.chinagwy.org       2019-01-02 16:39      来源:半月谈网
【字体: 】              

  点此下载半月谈2018年第11期精选文章汇总(打印版)


  《半月谈》是党政机关公务员必备的阅读学习刊物之一,也是考公务员申论备考非常好的资料。


  下面是网页阅读版:

 

  半月评论


  1  激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要有新招实招


  如何有效激励和约束干部队伍,一直是考验一个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到极其重要的战略高度,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约束和问责,而少部分干部将从严治党错误理解为“不干不出错”,从而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不敢大胆创新和探索,不能勇于担当。针对此,中共中央办公厅最近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办《意见》),明确提出“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各级领导干部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促进作为”。这为今后一段时期激励广大干部干事创业指明了方向,增强了动力。


  新时代鼓励干部新担当新作为,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式的表面口号呼吁上,除了精神激励之外,更需要在激励制度创新方面做文章,拿出更多的新办法和实招。科学的考核激励、通畅的晋升激励、适度的待遇激励以及公平的追责激励“四管齐下”,才能够从制度上鼓励干部多当领头雁,不为甩手官;不做黄鹂鸟,争当拓荒牛。


  科学的考核激励,是有效激发党政干部能动性的指挥棒。


  中办《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干部考核评价的激励鞭策作用”,“切实解决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当前,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考核评价干部的政绩时,还只是把评价指标简化为“扣分表”,有的甚至动不动就祭出“一票否决”的“杀威棒”。在考核方式上主要依靠上级长官的行政意志和主观判断,或者仅以表面化的数据来体现“科学性”,考核评价工作本身往往也流于形式。


  要适应新时代新任务新要求,就应当合理设置干部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方式方法,防止不切实际定目标,切实解决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


  通畅的晋升激励,是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热情的助燃剂。


  中办《意见》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坚持有为才有位,坚持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使能上能下成为常态。


  与其汲汲于更高的职位,在“升迁焦虑”中患得患失,莫如俯首甘为实干家,以担当作为建功立业。但同时也应看到,现实中干部职位僧多粥少,一些基层干部感到职务晋升没有希望。针对这一状况,一方面,应完善公开、透明、科学的干部提拔制度,在职务职级制度设计上增加一定级别梯度;另一方面,在干部晋升和提拔过程中加大对基层一线干部的倾斜力度,在同等情况下优先任用有基层一线工作经验的干部。


  此外,在不违反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度放宽对基层领导干部职数的刚性限制,根据地区和部门发展的情况来灵活机动地配备干部职数。


  适度的待遇激励,是增加广大干部获得感的必要保障。


  必须承认,作为共产党人,党员干部确实不应该把经济收入作为衡量是否应该创新干事的首要标准,但需要正视的是,公务员和其他职业一样,在适当的情况下也需要适度的待遇激励作为职业激励的一种手段,特别是针对晋升空间较小的基层干部,适度的待遇激励更具获得感。


  如何健全干部待遇激励保障制度体系?这需要出实招,带“含金量”。如: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完善公务员奖金制度,推进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结合公务员分类制度与薪酬制度改革,试行党政干部宽带薪酬制,推动其工资收入与工作绩效挂钩,与当地生活水平挂钩,对于广大干部来说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公平的免责激励,是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的机制保证。


  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改革举措,但一些地区和部门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问责层层加码、过多过滥现象,一些党员干部施政和行事风格趋于保守,乃至产生懈怠心态。对于大胆创新、积极进取的党员干部,建立一套公平精准的容错纠错机制,能够打消他们不必要的顾虑和担忧,为他们干事创业提供必要的激励空间。要努力做到精准,对党政干部的改革探索行为在主观意图、利益关联、行为效果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界定和识别,逐一规范免责减责的情形与裁量空间,在问责的尺度上进行细致的定位和区分。


  针对此,中办《意见》明确提出“三个区分开来”:把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失误错误,同明知故犯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尚无明确限制的探索性试验中的失误错误,同明令禁止后依然我行我素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把为推动发展的无意过失,同为谋取私利的违纪违法行为区分开来。


  只有遵循“三个区分开来”,才能确保容错在纪律红线、法律底线内进行。只有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才能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


  半月讲解


  2  志成世界科技强国,两院院士大会释放哪些信号?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发出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的“动员令”。


  成就喜人,形势逼人


  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坚持”“五个着力”对此进行了高度概括。“六个坚持”即: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坚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


  “五个着力”即:着力推进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着力推进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着力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着力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国人有目共睹,自信倍增。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列举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科技成就亮点之后,紧接着振聋发聩地指出:“现在,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有的历史性交汇期可能产生同频共振,有的历史性交汇期也可能擦肩而过。”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发出“动员令”: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自主创新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突破


  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中国工程院周济院士、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院士表示,我们必须坚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加把劲就会在科技创新的大赛场上,抢占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先机。


  自主创新从哪里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科技体制改革为科学家松绑,让千里马竞相奔腾


  早在4年前的两院院士大会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2015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出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了到2020年要完成的143条改革任务,目前已完成110多条改革任务。与此相关联,几个重要改革方案接连出台,包括《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热烈欢迎。


  这些改革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有的还没有完全落地,要继续坚决推进,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


  在此次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


  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引起院士们的强烈共鸣。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杰院士、中国科学院周琪院士表示,科技体制改革还是要围绕人来改,要为科学人才松绑,让科学家沉下心来做研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


  3  海航:以改革创新助推发展


  2018年是海航集团创业25周年。自1993年创业以来,海航逐步实现了从单一地方航空运输企业到全国性航空企业集团、再到全球现代化服务业综合运营商的三段式跨越发展。


  敢闯敢拼勇创一流


  海航在创业过程中,发扬敢闯敢拼的精神,在多个领域、多个节点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海航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中国第一家股份制航空公司,第一家中外合资航空公司,中国境内唯一Skytrax五星航空公司,首个中美绿色示范航线航空生物燃料航班等,都来自于海航的改革创新精神。


  与此同时,海航紧紧围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托航空旅游、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服务三大核心主业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产业资源,打造并拥有了航空、租赁、IT分销等7个世界一流产业和以中国内地首家Skytrax五星航空公司——海南航空为代表的一系列世界级品牌。当前,海航拥有全球最大的IT分销商英迈国际、全球最大的航食供应商Gategroup和全球最大的航空及地面服务供应商Swissport;拥有全球第二大集装箱租赁业务集团、世界第三大飞机租赁业务集团渤海金控;以及全球第二大机队规模等。


  如今国人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常常能看到海航人的身影,体验到海航海陆空、全方位、多元化的优质服务。截至2017年底,海航累计开通“一带一路”航线102条,5年来累计运输旅客1102万人次。海航推进西部大开发,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旗下天津航空、祥鹏航空、西部航空、乌鲁木齐航空等扎根支线,致力于改善中国西部地区交通通达性及便捷性,坚持不懈培育西部地区航空市场。2010年7月,海航荣获“国家西部大开发突出贡献集体”荣誉称号。


  跨越发展服务社会


  海航始终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海航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汶川与九寨沟救灾、运送海地维和部队、埃及和利比亚撤侨,处处有海航的身影。海航精准扶贫多点发力,25年来在国内外开展的公益项目已超过100个,累计在公益慈善上投入逾100亿元。15年来海航光明行累计帮助7000多名患者重见光明;15年坚持不懈,投入2000万元打造百口至善井,使海南逾30万人喝上甘甜井水;海航“送爱回家”已为近1000个家庭送去团圆。


  海航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知名机构合作开展了“海航海南SDGs扶贫示范村”“加纳学校营养餐计划”等公益项目,并获得“中华慈善奖”、“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榜杰出企业”、联合国“南南奖-企业社会责任奖”等多项荣誉,公益慈善行为获得国际国内认可。


  海航在25年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把治理模式作为实现海航愿景的重要载体,探索建立了“企业+慈善”经济新模式。企业方面,以产业为核心,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慈善方面,以公益为核心,造福社会、造福人民。海航集团所有个人股东承诺,他们在离职或离世时将捐赠其所持有海航集团的全部股份交给慈航基金会,最大限度实现管理团队社会价值追求。从2010年开始,海航创始人就开始捐赠股权,目前慈航基金会已拥有海航集团52.25%的股份,海航已成为由社会公益组织控股的经济实体。


  紧跟时代不断创新


  海航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海航25年发展的成功经验,就是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革创新。


  ——坚持党的领导,响应国家号召,将企业发展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结合起来。海航积极响应“西部大开发”号召,实施“毛细血管”战略;发展支线航空,融入区域振兴,支持区域经济发展;助力国家“走出去”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紧跟国家外交战略进行产业布局,跨出国门,走向世界。支持服务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结合集团优势资源发挥积极作用。


  ——坚持创新发展,塑造海航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25年来,海航坚持创新驱动、敢为人先,积极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勇立潮头开启新时期商业文明。创新让海航不断在竞争中持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自我。


  ——坚持战略先行,不断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海航坚持顺应潮流,谋定后动。海航成立了专门的战略研究机构,深刻研判世界发展形势,从《海航运输发展3年计划(1993-1995)》,到《三、七、九战略》,再到启动海航转型的《超级X计划》,彰显了海航创业者们的战略预测和规划能力。海航不断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并及时总结整理,用7种语言发行《海航的神秘密码》与社会共享管理财富。海航的发展历程和管理经验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先后4次被纳入哈佛商业案例。


  ——坚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积极回馈社会。海航积极参加抗震救灾、扶贫济困、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让海航的事业立足于社会,回馈于社会;让海航的事业扎根于人民,受益于人民。以“一滴水”精神融入时代大潮,与世界命运与共,与国家和民族同频共振。


  ——坚持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海航软实力。海航圆融东西方文明,培育了具有深厚社会基础和持久生命力的企业文化。从“凝聚、奉献、腾飞”的创业精神到“至诚、至善、至精、至美”的服务理念,从“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分享、大众成就”的共同追求到 “圆融、共享、分享、生态”的发展理念,海航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充实软实力的内涵,用企业文化吸引人才、凝聚人心,打造卓越的全球化人才队伍。


  海航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海航的成绩已成为过去,崭新的未来蓝图正在徐徐开启。从筚路蓝缕到角逐全球,海航将保持坚守理想的骨气、敢为人先的志气、迎难而上的勇气、革故鼎新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在奋进中发展,在创新中进取,在聚焦主业、深耕国内市场的基础上稳扎稳打,响应国家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兼顾发展效益和发展质量。


  4  别了,旧式“家乡宝”!


  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良好的生态环境、淳朴的民风……在云南,一些人说自己是“家乡宝”,不愿离开自己家乡。甚至许多贫困群众,有一身力气,也有外出务工机会,就是不愿离开自己的“穷窝”。


  现在,“家乡宝”的旧观念在贫困群众间正悄然改变。“外出打工已成为许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第一选择。”云南省镇雄县五德镇党委书记赵静说,全镇400多能人、老板带动了近2万名劳动力外出务工,其中贫困群众超过6000人。


  镇雄县委书记翟玉龙接受半月谈记者专访时表示,镇雄县抓住劳动力就业服务这一主线,通过在务工地设置党工委、服务站,创建劳动力品牌等方式,将人口优势变为了人口红利,让贫困户实现稳定增收。


  人口红利,需要精准挖掘


  镇雄县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是云南省人口第一大县、贫困人口第二大县,到去年底全县的贫困人口超过29万人,贫困发生率超过20%。


  镇雄县人口优势常被提及,但劳动力有多少?多少愿意外出?意向地有哪些?想要回答清楚这些问题并不容易。


  去年,云南省启动了贫困人口精准再识别工作。镇雄县将劳动力外出意向、培训需求等作为普查内容,并完善了农村信息普查机制,实行旬报制度。


  “光有数据库还不行,还要对接企业的‘需求’。”镇雄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吉鸿说,镇雄成立了劳动技能扶贫办公室,相关领导到劳动力需求大的省市进行调研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力就业培训。


  “以前没技术,打工也存不了几个钱;现在学会开挖掘机,每月6000元收入。”申时奎是镇雄县芒部镇上下街村民小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村里通知挖掘机驾驶培训,他第一个报了名。


  据了解,去年镇雄县开展了美容美发、厨师、挖掘机等14个工种的培训,培训的劳动力超过2.3万人。截至今年5月底,镇雄县已转移就业劳动力51.6万人,其中已转移就业的建档立卡劳动力12.7万人。


  “输得出,更要稳得住、能致富”


  “贫困群众就业转移不仅要输得出,更要稳得住、能致富。”翟玉龙说。


  镇雄县群众务工地点集中在云南昆明市、浙江永康市、广东深圳市,其中永康市的镇雄籍务工群众超过13万人。结合实际,镇雄县在深圳、昆明、永康等地建立了37个流动党组织,成立了驻外党工委、劳务输出工作站。


  “设立党工委、工作站的目的就是搭平台、强服务、促就业。”镇雄县人社局副局长尤正元说,这两个平台可对接企业的需求,建立企业信息台账,并获得相关部门支持,保障镇雄籍务工人员权益。


  一些地方的贫困群众担心自己出去务工后,家里没人照看。为此,镇雄县建立完善了务工人员家人台账,在村里成立务工人员帮扶“突击队”,发展联络员,在家的老人孩子有需求可以直接联系他们;有些地方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安装可视电话,每周五让孩子与父母视频通话。


  与此同时,镇雄还建立自己的劳动力品牌。“劳务输出品牌的建立,改变了以往劳务输出散小弱的状态,提高了劳务输出质量。”翟玉龙说,镇雄县每年有50万的劳动力转移输出,逐渐形成了电焊工、社区保安、建筑支砌工“三大劳务输出品牌”。


  培养新型“家乡宝”


  镇雄发掘人口红利不仅靠输出,也靠引入。数十万在外打工的镇雄人,已经成为当地引资引智的巨大财富。镇雄县出台新政策,引导务工能人、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贫困家庭出身的高云2014年回到镇雄创业。他利用家乡的生态优势,种植生态板栗,并深入开展产品研发。公司一半工人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主要负责管理板栗种植基地,月工资高的超过3000元,加上土地流转费用,一年最少有2万元收入。高云说,凡是公司工人,都已实现脱贫。


  陈少贵就是其中之一。他家山林地每年流转费近1万元,每月还有2200元工资。“自从公司入驻,生活就有了门路。”陈少贵说。


  镇雄县河坝头石雕艺术有限公司也是就地取材,将本地的石头打磨成茶壶、石缸等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直接带动61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贫困地区要充分挖掘比较优势,才能解决好贫困问题。”翟玉龙对半月谈记者说,镇雄的比较优势就是人口多,劳动力多,只有结合“人”来做文章,下足绣花功夫,才能让贫困户摆脱贫困。


  今年,镇雄县将培训劳动力2万人次以上,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53.7万人次以上,实现务工工资收入120亿元以上。


  5  擘画乡村振兴“五好”路线图


  破房子长满了草、河水脏得不见鱼游、留守儿童上不起学、村民小病拖大病扛……一些乡村凋敝现状牵动着杨国强的心。“我想用80%的精力为国家做一些事,回报社会、回报乡村。”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在许多场合都在强调,要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好,为人好。


  不搞“花拳绣腿”,不做“人工盆景”,碧桂园不忘初心,用实干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擘画出一张“五好”乡村振兴路线图。


  导入好产业,促进脱贫增收


  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


  “在与碧桂园合作之前,这些废弃房屋无人问津,更无从修缮,而今破败的村庄将变身文化生态旅游项目,村民有收益,何乐而不为?”广东惠州良井镇矮光村党支部书记李仁聘说。


  矮光村的整体升级改造植入多种文旅功能,重点展现“田园体验、村落民俗和影视基地”三大业态。村民以空置的房屋和土地入股与碧桂园合作,摇身变身股东,在项目运营期,村民享受保底合作费或20%的净利润分红。


  工商资本下乡兴农,不能一味追求“去农化”。碧桂园集团在全国13个扶贫县现有规划和发展基础上,推动定点帮扶县发展循环农业、智慧农业,筹划“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碧桂园还搭建起新零售品牌“凤凰优选”和自有农业品牌“碧乡”两大平台,通过凤凰优选旗下门店向300万业主直供农副产品,保障贫困户稳定增收。


  搭建好组织,筑牢战斗堡垒


  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心骨”。


  碧桂园创新村企党建共建模式,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等革命老区在内的全国13个县达成结对帮扶协议。针对基层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碧桂园还开展了短期体验式培训。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为增强基层党组织干事创业的能力,碧桂园联合相关机构,将在上海举办长三角地区乡村振兴专题培训会,为长三角地区党员干部提供理论学习的课堂、经验交流的盛会、洽谈合作的平台、传播展示的舞台。全国千人培训计划可望帮助乡镇和村级组织的党员干部开阔眼界、增强才干,让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更给力。


  培养好人才,“输血”变“造血”


  人才是打开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


  党的十八大以来,碧桂园集团先后在广东、广西各地对农民进行叉车、电工技术、焊工技术、财务会计、家政育婴等九种技能培训及短期农业实用技术(砂糖桔、青花梨种植、鸡鸭鱼养殖)培训。目前共有21857名农村劳动力参加过培训。


  碧桂园向广东英德“笋农”开放SSGF铝膜技术培训班,培训结束如成为SSGF铝模工人,月收入上万元。“感谢碧桂园提供了这样一个好的机会,让我学到一门实用又专业的技能!”铝模工人兴奋地说。


  杨国强少时家贫,在国家免除7块钱学费和发放2块钱助学金的政策下才完成高中学业,所以他坚信“教育强则国强”。碧桂园相继创办国华纪念中学、国良职业培训学校和广东碧桂园职业学院,分别面向高中生、退伍军人和大学生,并设立总额5亿元的各类奖助学金。这3所纯慈善全免费学校已帮助11万名寒门学子逆转人生,培养出 503 位硕士,69 位博士。


  传承好文化,为乡村铸魂


  文化是乡村之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杨国强认为,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在英德市,碧桂园面向农民开展知识讲座、送文艺下乡;在湖北、湖南、山东、北京、上海等地,向贫困村赠阅图书与党报党刊,帮助村民培养阅读习惯,丰富精神生活。


  杨洋是碧桂园的驻村工作人员,曾获日本千叶大学设计文化规划博士学位。她回国后一到公司报到,就被派驻到广东清远花塘(树山)村。她和村民一起谋划花塘(树山)村文化品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基因,彰显乡村文化神韵。


  营造好环境,共建生态宜居家园


  环境好不好,农村美不美,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质量。


  为了让乡村旧貌换新颜,碧桂园通过生态设计、绿色建造,对帮扶村进行整体规划,开展通路、改水、改厕、垃圾和污水处理等硬件建设,使许多村落实现从污水横流、满地粪便到绿柳成荫、清水绕村的华丽转身。


  花塘(树山)村的村民昔日住在破败的泥坯房中,饮水、入厕、出行都很不便。碧桂园为村民建起了小洋房,不断改善周边居住环境,昔日穷山恶水的山村变成了美丽乡村,成了全村人快乐栖息的美丽家园。半月调查


  6  你的病情,我的剧情!“真广告”如何被导演成“假新闻”


  电台节目主持人卖力引导,正规医院的专家被忽悠入局,打电话的“药托”大飚演技。除了听众,其他都是被“导演”的,分工明确,环环紧扣,把人人关心的病情演绎成了剧情。


  为准备好一份份剧本,药企会聘请具有新闻媒体从业经历的撰稿人、主持人、编导、后期制作等组成制作团队,再以做新闻节目的手法制作访谈类药品广告,相关节目制作流程严密,最终通过租用某电台的一个时段,以公益性、新闻类访谈节目的名义播放。


  第一幕:以病带入,“站台”的竟是真专家


  随着医疗、药品等成为广告监管执法的重点领域,“百变神医”“包治百病”等药品虚假宣传之风得到明显扭转。然而,当前行业内出现一种更具隐蔽性和专业性的药品虚假宣传形式,看似是一档咨询养生、分析病情的节目,事实上却是一本早已把台词、剧情都策划好了的药品广告剧本。


  一位曾负责某药品推销的业内人士透露,在这些有策划、有剧设的虚假药品广告中,新闻节目的“皮囊”里面是一个完整的开放性剧本,“第一幕剧,只是‘药引’,为的就是让节目听起来像是一个纯绿色的公益性访谈节目”。


  而老年人是药企重点挖掘的消费群体。药企对市场调研后发现,上午6点至7点是老年人收听广播的高峰期。对此,一些药企采取与电台合作的形式,花高价在全国多地电台包下上午6点至7点时段,专门播放节目。


  剧本播出时间定了,“演员”少不了。“打着新闻类节目的名义邀请真正的医生”,这名业内人士介绍,监管部门加强管控后,“神医类”嘉宾销声匿迹,一些药品销售公司便开始打起了真医生的主意。


  然而,请来的专家大多自己也没料到,节目组给他的脚本里面早已埋下了陷阱。一小部分医生知道自己是参加广告录制。为了让医生能稳定合作,药企还会给他们发放相关福利。


  半月谈记者专门收听了一档此类节目,在这一环节,节目组的惯用手法是以病带入,让医生快速进入他擅长的领域,讲病理、分析病因。然后,在适当的时候由主持人推动剧情发展。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主演”真专家迈进第一个剧本陷阱。为了引专家“上钩”,在专家分析自己诊治过程中遇到的病例时,主持人会刻意询问一些产品中的药方或是药材,请专家验证,这在业内被称为“撞方”。


  “先拿方子请教,再一样一样抛出药材,引导医生顺着节目的逻辑讲下去,一步步走进帮助推销药品的陷阱之中,让医生在无形之中成了他们的代言人。若这第一步得到了专家肯定,我们就成功了一半,立马插播药品广告,同时为下一步产品推销埋下伏笔。”该业内人士称。


  此类节目的主题一般以中医药为主,专家也大多以中医为主,节目组多利用中医辨证施治、在病例诊治上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标准的特性,“方便忽悠,怎么说都能圆得回来”。


  花费巨资、编剧本、请专家……花这么大的代价,药企到底图啥?这位业内人士一语道破:“新闻节目比赤裸裸的广告更能获得听众的信任。”


  第二幕:以药引流,专业“药托”超级“敬业”


  专家进入陷阱之中,主持人便会引导节目进入第二幕剧情环节,演技超群的“药托”粉墨登场,把节目推向高潮。


  半月谈记者发现,大多数节目中都设置了听众来电这一重要环节。而这些在你听来是饱受疾病困扰的患者,实则是一个个影帝/后级的“药托”。这些“患者”,或疼痛难忍,或哽咽悲伤,但别轻易相信,因为很多都是提前录制好的录音,他们在节目里痛陈的内容,大多都是节目组精心设计安排的内容,且事先经过了多次演练。


  为了提高节目宣传效果,专业“药托”以夸张的表演形式引起代入感。为演出胃疼带来的灼烧感,有的“药托”打电话前先喝高度白酒;为了发出饱受失眠困扰的声音,有的“药托”就真的长时间不睡觉……他们的表演明码标价,按照当前市场行情,录制这样的患者来电每条5至20元不等。


  “药托”讲述的病情也不都是假的。制作团队会搜集绝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真实病例,目的就在于引发听众共鸣,促使他们下决心购买药品。


  节目中的“药托”不止一个,一般是后面出现的“药托”负责引出药品,在咨询专家时先介绍自己曾经服用过的某款药,询问继续服用对病情是否有帮助。一般专家不会给否定意见,因为“药托”描述的病情和这款药品的功效基本一一对应。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在节目中,主持人通常会提醒听众拨打相关热线咨询专家。记者拨打了几个节目的热线,大部分都是后台服务人员接听电话并且询问病情。“后台客服人员其实就是药企的销售人员,通过各种销售手段让你买药。”相关人员透露。


  第三幕:以医对症,套路之后还谈“感情”


  “药托”的推销痕迹毕竟太明显,还需要专家再往回拉一下,这是第三幕剧的“任务”——得让听众回味。


  这时,主持人一般会邀请医生为听众开方子。但他们一般不会在公开场合开方,而节目组就是抓住了医生这一心理,再度抛出广告药品的方子请专家分析,经历了之前的“药托”铺垫,到此时医生已完全掉入陷阱,基本都会顺着节目的逻辑讲下去。


  “俗话说,要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节目组的目标就是要让听众在对的收听时间遇上对的节目。”用这名业内人士的话来说,无论何时节目组都要坚持一条制作原则,就是要让听众坚信,这就是一档正儿八经的新闻节目。“培养他们在固定的时间,按时主动去收听节目。即便这次不买,听的次数多了总会买的。”


  在节目的尾声,为巩固、强化听众对节目的好感度和依赖性,一些节目还会推出诸如专家免费义诊、体检或者是礼品赠送活动,来掩盖露骨的营销手段。


  看似是关心关爱,实质却是精心设计,他们号准的是中老年群体害怕孤独、恐惧疾病的“脉”。北京两高律师事务所律师杨盛说,此类节目抓住了当前老年人空巢、孤独的社会现象大打“感情牌”,一些缺少陪伴的老人对虚假夸大的节目深信不疑,甚至宁肯信广告,也不相信子女的劝导。


  在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进光看来,电台播放的此类“养生知识讲座”“养生知识论坛”等节目,其广告推销效果虽不及夸大病情、恐吓受众的饥饿式营销,但从长远来看无疑更具优势,带有开拓市场需求的药企组建团队介入媒体内容制作环节,这意味着更大范围内的影响力以及更持久的销售可能。


  基层治理现代化


  7  微信工作群衍生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微信工作群就像时刻在开会


  出于防止泄密、搞团团伙伙等考虑,一些地方的党政机关部门出台内部规定,禁止使用微信办公,部分党政部门甚至禁止领导干部私自组建或加入微信群。但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微信群仍以其便捷、互动、无纸化等独特优势,为当前不少党政机关干部所青睐,在工作中被广泛使用。


  东部某省通信管理局一位干部表示,他所在的办公室就建有一个40至50人的微信群,单位里大大小小的任务安排基本上通过这个群分派。


  一名村支书告诉半月谈记者,他加了10个微信工作群,包括水利群、党支部书记群、三防群、民政群等,每天一大任务就是看微信群的聊天记录。


  中部某县一名大学生村官“被加”了120多个微信工作群。他对半月谈记者说,现在村里工作基本都是通过微信群交流,但信息量大,更新又快,稍不注意就错过重要通知。每次打开手机,都要把各个群的消息浏览一遍,生怕看漏了重要信息,耽误了工作。


  “微信工作群就像时刻在开会。”华南某市税务工作人员坦言,一会儿就有几百条信息,稍不注意就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微信工作群易患三种病


  病症一:秀工作,脱实向虚。


  微信工作群原本是为了方便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但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微信工作群容易诱发工作务虚不务实。一些人在微信群里频频转发群里领导的工作照和考察新闻,却从不谈思考、不提建议。


  在中部某省,有乡镇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在她所加的部分微信工作群里,一些人不停地晒各种“工作照片”,假装摆拍的下基层照片和加班工作照发到群里,换取领导表扬。


  “微信群办公,未必就眼见为实。”一名村支书说,“一些工作,本来应该实地考察,上级却要求村里、镇上拍个照片发到群里,这样就算检查了,并不真正去村里了解情况。”


  病症二:“拍马群”“玫瑰体”。


  部分微信工作群成了向领导献媚、表忠心的秀场,出现比拼发送各种“献花”“膜拜”之类的表情,以博取领导开心。其他人见到后也跟风说“领导辛苦”“领导高明”之类的奉承话,微信工作群俨然变为“拍马群”。


  一名国企员工说,在他们部门的工作群里,有几名女性员工的发言被大家称为“玫瑰体”。只要部门领导在群里发言,不管是布置或者点评工作,她们都争先恐后地发“玫瑰花”表情。


  病症三:微腐败。


  基层干部担忧,微信工作群可能滋生各种腐败问题。近几年,屡屡曝光的一些干部在微信工作群里公然索要红包的行为,已经是一种微腐败,且难以监管。


  “不怕领导有原则,就怕领导无爱好”。有些领导有意无意在其朋友圈、微信群上秀爱好,书法字画,古董收藏,烟酒茶饮,“含蓄”地提醒下属或有求之人。


  遏制指尖上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


  湖北咸宁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程良胜说,部分微信工作群“走形变味”,滋生和助长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变成基层工作人员的另类“包袱”和负担,成为一种新的隐形“四风”。


  基层干部建议,微信工作群要有明确的定位,领导最好只发与工作相关的事情,如果与工作无关,仅仅是领导干部个人爱好,能不发就尽量不发。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党政机关应听取基层工作人员意见,出台规定、细则,寻找微信工作群规则的最大公约数。


  8  奇葩村规民约!“小规矩”须防踩上法律红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积极作用”。


  村规民约是乡村治理的治村宝典,是介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软法”。这种土生土长的道德规范,凝聚着村民的共同价值观,更容易规范村民行为。但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村规民约在制定和实施中尚存在诸多问题。


  一些村规民约的内容明显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与上级政策规定相违背。部分村居通常根据“常理”和多年来约定俗成的传统做法,制定了“私法家规”。如有的村规民约规定,“姑娘招婿上门需经村委会集体讨论决定”,户口仍未迁出的外嫁女、退伍安置士兵等群体,不再享受村内任何待遇;有些村规民约规定“牲畜吃庄稼打死不赔”,“发生盗窃等案件不能私自报公安机关”。


  村规民约还普遍存在有奖无惩、有惩无奖、无奖无惩现象:健康查体无故不到的,一次罚款50元;不参加义务打更,每晚罚款20元;与人争吵罚款50元……笔者调查发现,这些村规民约只经过村两委会议讨论通过,很多村民还不知道本村有村规民约或者是不清楚具体内容。


  在执行上,则存在操作性不强、发挥作用不够明显的问题。部分村规民约制定时,简单套用乡镇或者街道制定的统一格式范本,或者从别的村抄袭而来,而且语言陈述空洞,缺乏具体的举措。部分村的村规民约虽然张贴上墙,对村民的约束力较弱,且对村民有利的规定易于执行,选择性执行让村规民约走向了摆设。


  健全乡村治理体制,需要规范村规民约。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村规民约特色。要有针对性地制订(修订)村规民约,做到一村一规,让村规民约接地气、有生机、易落实。村规民约不要求内容有多全、文字有多美,而在于切合本村实际,切忌照搬照抄,避免贪大求全。要做到内容具体、措施量化、文字简洁、便于遵守执行。


  严把制订(修订)程序,抓好清理规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的决定不得与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相抵触,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合法财产权利的内容。村规民约的制定必须让村民参与全过程,根据多数村民的意见拟出村规民约的初稿。乡镇街道从法律和政策角度对村规民约草案做好审核把关。经合法程序表决通过后,村委会要正式向乡镇街道送交备案文书,向村民公布村规民约。


  德法并济,增强村规民约执行力。采取召开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宣讲、发放明白纸、公示栏公示等简便易行的方式,让群众把遵守村规民约当成一种行动自觉。对违反村规民约的村民,可采取口头教育、公示栏通报等形式予以批评教育或适当处罚。同时,要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具体组织实施和村监委会监督执行的作用,村干部和党员要发挥遵守村规民约的模范带头作用。


  教育改革进行时


  9  讲课再累都不怕,就怕各级搞检查


  “六一”儿童节,各地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度过自己的节日。


  每月接待好几拨检查,校长成了“迎检专业户”;老师被折腾,加班准备迎检材料,教学成了副业……近年来中小学应对的各类督导评估、达标验收、检查评比多如牛毛,不堪重负。有老师说:“上课、辅导、教学活动都不怕,就怕各级各部门搞检查。”


  迎检成主业,校长成了迎检专业户


  半月谈记者调研中,不少校长和老师表示,上级安排的各项督导评估、达标验收、检查评比、会议培训、安全管理等事务繁多,让他们饱受困扰。


  在重庆市一所乡镇中心校担任校长的杨帆(化名)就属于受困扰之列。5月底的最后一周,他正忙着准备两项检查,一个是区教科所组织的教学质量抽测,另一个是区教委装备中心组织的教学实验考核。“这两个都是需要提前准备的重头检查,迎检就是我这阵子的日常工作。”杨帆说。


  “去年我们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迎检就成了全校上下的中心工作。”杨帆告诉半月谈记者,为了迎接检查,他主持召开的学校领导班子会、中层干部会、全体教师会就有五六次,还成立了迎检组,各块负责人按照迎检工作分工,连夜赶材料、加班做整改几乎是家常便饭。


  “去年底验收达标之后,本想着今年可以轻松一点,结果迎检任务反而更重了。”杨帆说,学校成了区里的窗口学校,各项接待任务也随之而来。“我们已经接待了三四拨视察。如今区里又在创建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区,督学每个月都要来督导检查一次。”杨帆自嘲说,自己这个校长“差不多成了迎检专业户”。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所谓的“窗口校”“示范校”迎检任务繁重问题突出,各类督导检查、调研考察几乎成了家常便饭。一所知名小学的教导处主任透露,学校教导处、德育处一起统计过,最多的时候一个学期就接待了各类检查、参观近40次。


  “不仅区级部门经常来检查,我们还经常要代表区里迎接国家和省市一级的检查。”这位主任说,只要有领导下来,学校都要花大力气提前准备汇报,增加的压力和负担不小。“有时候临时通知今天来不了了,那就又白准备一通。”


  辽宁一所小学校长透露,区政府、教育、卫生、消防、公安、团委、文明办……都来检查。大家对学校的印象是,学校是工作最好贯彻的地方,你有什么工作,别的单位不一定贯彻执行,学校是执行最到位的。因为孩子比较听话,而且很多任务还可以通过学生布置到家庭,由家长去完成。


  扎实走过场,认真干虚活


  “我昨天刚出差回来,到现在一共处理了一二十份文件,都是上报材料:党建要报材料,学生资助情况要报材料,文化艺术节要报视频材料……”安徽一所乡镇中学校长告诉半月谈记者,几乎每天都有上级部门要求上报材料,“我每天坐在办公室,一半的时间都不得不用在处理材料文件上。”


  为什么光是材料文件就占用了这么多的精力?一位校长分析,现在各种督导检查的名目太多。双高双普、文明校园、绿色校园、智慧校园、健康学校、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教育装备示范学校……各项检查都需要材料支撑,上级领导最看重的就是材料做得扎不扎实。因此,干好“虚活”、把材料做得漂漂亮亮,就成了迎检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以每3年一次的全面督导检查为例,学校提前两三个月就启动准备资料,检查当天,几十盒等待检阅的资料盒整整齐齐排满了会议室的办公桌。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不仅仅是学校迎检准备成了干虚活,一些上级部门的检查也成了走过场。参观校园环境、听取学校汇报、举行教师座谈,已经成为不少检查的惯用套路。


  今年4月,陕西某地乡镇教育片区兵分两组,仅用一周左右的时间就对片区26所迎检学校进行了专项督查和模拟验收,算下来检查组对每个学校的检查时间平均只有半天不到。“这么短的时间如果想检查完一所学校,只能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一位长期在教育系统工作的干部说,上面的想法是不管你好不好,反正我来检查过了,工作就算做完了。“其实我们也是心知肚明,只要学校做好接待,再把资料做好看点,检查一般就能通过。”


  “这就是‘扎扎实实走过场,认认真真干虚活’。”一位小学老师抱怨,除了搞形式、走过场,现在还有很多跟学校关系不大的事情摊到了学校身上。例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上级部门要求一天一报进度,一天一报信息,一天一报好做法,一天一报典型,不报漏报就要影响教育系统的考核分。“这些杂活琐事点点滴滴聚到一起,学校就不堪重负了。”


  老师受折腾,教学成副业


  201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公布教师教学国际调查(TALIS)项目显示,上海初中教师每周工作时间为39.7小时。其中,上海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时间为13.8小时,占工作时间1/3,低于国际平均值19.2小时、占比50%。


  迎接检查费时费力,这些行政任务占据了老师们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一位中学校长告诉半月谈记者,由于学校有住宿生,班主任老师需要从早到晚进行管理。再遇上迎检加班,老师们连备课的时间都不够,还容易睡眠不足,“有的实在困了就趴在讲台上眯一会”。


  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迎接检查等非教学任务已成为中小学教师难以承受之重:


  一些地方加班加点迎检,牺牲教师的节假日休息时间。为了迎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省级督导评估,江西某县教体局今年4月下发通知,要求各迎检学校班子成员和相关老师取消五一假期与双休日,加班加点完成任务,确保顺利通过评估检查。


  一些老师被安排专门从事迎检工作,教学成副业。“说出来我的朋友都不信,我一个副科教师,结果一连加班20多天。”邓馨是湖南一所小学的音乐老师,由于课时较少,被学校领导抽调进了工作组,专门准备学校各项迎检工作。这让邓馨郁闷不已:“教师的本职到底是教书育人呢,还是做资料呢?”


  此外,还有教师被抽调到校外从事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安徽某地征收土地人手紧缺,就从当地学校抽调教师搞拆迁,一搞就是三四个月,影响了手头上的教学工作。


  “本来校长的精力应该在学校,教师的精力应该在课堂。但为了准备迎检,我作为校长要督战这些检查,老师也要分出很多精力去完成资料。”杨帆说,当这种检查频率过高,形式化要求过严,学校和教师只能是疲于应付。


  学校“婆婆”多,责任层层压


  中小学教师的非教学任务负担沉重,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地方行政管理部门众多。除了教育行政部门以外,其他部门也将学校纳入各自业务管辖的范围,要求开展各种活动、进行检查评比、报送相关材料,学校无权拒绝。层层施压下,学校、教师便丧失了教育的主体性和话语权,沦为谁都可以管的听话“小媳妇”。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学校。”重庆市一所乡镇中心校副校长告诉半月谈记者,除了市、县两级教委,还有教科院、评估院、考试院,哪个都得接待;公安、消防、卫生、食药监这些部门,也经常打交道;我除了代课,还分管学校安全保卫工作,遇到未成年人安全教育、法治宣传进校园、交通知识进校园、食品安全校园行等活动,前后都要张罗协调好几天。


  “各种各样的检查,层层压责任,一层一层传导加码,最后这个压力都由学校来承担。”安徽一名乡镇小学校长叫苦。


  合并检查评比,期待安静办学


  采访中,受访者普遍认为,上级的出发点是好的,想通过填表、考评、比赛、评估等,引起学校的重视,规范和落实相关政策和规定。但靠这种方式推动工作,其带来的不良影响应引起重视。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高永安认为,针对学校的各种评估检查工作,是用标准化思维管理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校的不信任,是对学校行为的干涉,更是官本位思维作祟。这引发出诸如逼迫部分学校作假、打击创新意识和创新型人才、禁锢师生思想等不良后果。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首先,必须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的权力清单,取消和叫停不必要、不合理的填表、考评、比赛、评估;其次,应深入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建立新型的政府与学校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的自主权,推进学校进行教育家办学。


  辽宁一所小学校长建议,可以整合检查内容和检查时间。比如由教育部门统筹各部门,联合下到各学校,全方位指导德育、体卫等工作。“不要周一来一个,周三来一个,周五再来一个。”这样可以为学校营造安静办教育的条件,让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备课上。


  时政·财经


  10  房产中介“吃差价”,吃完买家吃卖家


  瞒过交易双方将高于房主标价8.8万元的二手房卖给买房人、假冒卖方去世多年的“老伴”到现场签约……有群众抱怨说:“不管买房卖房,中介忽悠忽悠,自个儿就被坑了!”


  吃掉房价的25%,去世的“老伴”签合同


  哈尔滨市消费者刘女士着急购买房产,但中介人员一直以各种理由推脱,避免她与房主见面。直到签订合同时,她偶然发现了房主吕女士的手机号码,才惊觉自己竟花了39万元购买了房主报价30.2万元的房子,中间被中介吃掉的差价高达8.8万元。


  刘女士回忆,最初和她签订合同的是房主的丈夫“王金瑞”,并给自己看了“王金瑞”的身份证。可63岁的吕大娘告诉半月谈记者,她的丈夫早在2008年就已过世,而且也不叫“王金瑞”。


  “中介工作人员接连带人来看房,每次都叮嘱我不要多说话。我以为是担心买卖双方私下交易,没想到是中介瞒着我们双方吃差价。”吕女士说。


  房产中介水有多浑?记者亲历“骗中骗”


  不法中介“套路”到底有哪些?半月谈记者近日与消费者戴女士亲历了一次“被坑”过程。


  在哈尔滨某房地产经纪咨询有限公司的一家门店,跟着中介人员走了好几户、筋疲力尽的戴女士,终于对最后一套房源有了兴趣。“这套房型最好,别犹豫了,晚点儿可能就没了”……店员一边接着“正巧”打来“订购”此套房产的电话,一边催促她赶紧交定金“抢购”,戴女士也没细看中介提供的几页密密麻麻的买卖合同,就当场签字交纳了1万元定金。


  购房前中介给戴女士提供了一份房产证复印件并告知房主为杨老太,委托人郑楠是她的儿媳,因婆婆瘫痪在床,由郑楠代为买卖。但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该房实际已于2017年11月卖给郑楠。杨老太的丈夫说,房产证上确实是自家名字,但房子已经和他们没有关系,郑楠也不是他们儿媳。


  显然,中介不仅提供给购房者不实信息,还通过伪造虚假的婆媳关系骗取戴女士信任。由于质疑房源真实性和中介诚信,加之家庭遇到特殊情况,戴女士要求取消交易、返还定金。几天之间中介人员迅速“翻脸”,房产门店工作人员对戴女士说:“你签了合同,定金不能退,要不是我们压着,房主早就追究你责任了,还得多赔。公司也得索赔你各种费用,不告你就不错了。”


  业内人士分析,当前房产交易中存在为避税而不过户的情况,出现了“二房主”,一些“房托”和中介相互勾结,通过隐瞒房屋真实情况、信息造假等招数,蒙骗购房者,赚取倒卖房屋的差价。


  据相关部门统计,2017年黑龙江省消费者反映强烈的十大投诉热点中,房屋中介服务投诉排在第三位。从全国看,中国消费者协会2017年受理的中介服务投诉中,房屋中介投诉占比达到54.20%。


  据黑龙江省工商部门等披露,受理的中介服务投诉主要为:一是乱收费,利用消费者不知情收取高额费用;收费后不兑现承诺,或以各种理由拒退相关费用。二是部分中介违规操作,代银行做资金监管,挪用房款。三是隐瞒房屋真实情况。四是提供虚假房源。


  房产中介乱象何时终结


  诚信缺失、管理滞后、监管偏弱是当前房地产中介行业发展亟待迈过的“三道坎”。


  一是诚信坎。“眼红了,心就黑了。”哈尔滨市房地产中介服务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李士佳建议,建立全国性的企业和经纪人诚信档案,对各中介的信用状况予以公示,完善从业人员不良记录和禁入制度,对违规行为严惩。


  二是管理坎。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房产中介企业招聘门槛低,只关注员工能否卖出房子,对人品、专业素养等“没什么要求”;行业自律性不够,存在恶性竞争,管理滞后导致服务标准、质量“缩水”。


  三是监管坎。哈尔滨市住建委房产监察大队有关负责人说,刘女士纠纷案发后,他们对冒充房主丈夫等环节进行了调查,但8.8万元差价问题归价格部门主管。业内人士分析表示,“九龙治水”导致监管乏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决不能一“放”了之,亟待形成权责明确的监管问责机制。


  科技·文化


  11  诗句犹在,山水田园已无诗意——乡村文化振兴如何复苏美的基因


  中国曾是诗的国度,几乎每一处山水田园都留下了古人漫游的踪迹和吟咏的佳句。在乡村文化振兴持续推进的当下,一些坐拥绝佳景致、深藏文化底蕴的村镇却与传统渐行渐远,诗词故里的文化名片逐渐“名不副实”。


  王维隐居难寻


  今年三月,家住陕西榆林的王女士携全家来到西安市蓝田县辋川镇,寻找她心中春日“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的诗意景象。满怀期待的王女士开车在辋川镇附近转了好几圈,最终找到了一棵相传为王维手植的千年银杏树,与家人在树下合影后匆匆离去。


  “感觉有点遗憾。”王女士说,“王维山水诗中的辋川二十景我一个也没找到。”


  唐朝诗人王维晚年在辋川度过了漫长的隐逸生活,并留下了《辋川集》等诸多山水诗名篇。“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句中的辋川碧嶂叠翠,流水潺潺,幽静空灵,充满禅机。


  如今,辋川镇闫家村一位年长的李姓村民介绍村里景致只能如此开场:“咱这地方没个啥可看的,就是那棵大银杏树……”


  当代诗人周郎去年金秋曾寻访至此,在王维手植的挂满银杏果的古树下久久伫立,写下一首五言律诗,感喟不已:“曾劝渭城酒,曾歌红豆讴。入山听磬钹,植杏泯恩仇。百劫根犹固,千年果渐稠。诗魂疑不朽,化作一株秋。”


  无独有偶,位于西安南郊樊川一带的桃溪堡村,相传是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一诗的故事发生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中娇艳桃花掩映下凄美的爱情,曾吸引许多诗词爱好者和游客前来村里一探究竟。


  千年之后的桃溪堡村,半月谈记者在此已难觅桃树的踪影。二层小楼、水泥村道、路边麦地构成的寻常风物也与诗句中引人遐思的浪漫情景相距甚远。


  辋川旧景安在


  李海燕是辋川镇闫家村退休教师,多年致力于搜集研究与王维相关的史料和传说,不少研究王维的学者都来向他讨教。


  每当站在那棵据传拥有1300多年历史的银杏树下,李海燕就来了兴致,指着四周说:“这棵树东边就是鹿苑寺,西边是钓鱼台。西北角就是王维墓,东南边是飞云山。说飞云山你可能不知道,但是你应该听过‘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只是,体味这些诗句勾勒的美景如今只能求助于想象了。说起今天的辋川,“游客没有可以参观的地方”是李海燕最大的遗憾。


  一些镇上村民介绍,由于历史原因,上世纪60年代,辋川镇建起了工厂。时至今日,不少厂房仍占据着昔日辋川二十景相当一部分核心区域,客观上给当地开发旅游业带来了限制和困难。


  此外,近几十年间当地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50年代的时候,我和小伙伴在银杏树附近玩,奇花野藤遍布山谷,瀑布溪流随处可见。”李海燕说,“七八十年代以后,砍伐盗伐严重,植被遭受了很大的破坏。”


  在桃溪堡村,一些村民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曾有人承包村里集体土地种出了一片桃花园,占地50亩,园里有桃花姑娘像和诗人崔护的展馆,每年二三月份游人便纷至沓来。但好景不长,桃花园的经营权几经易手,园内的景色也逐步荒弃,最终在几年前关门大吉。


  何计重焕活力


  到诗词故里探寻文明诗意的游客“扫兴而返”,古村渴望文化旅游带来美好生活的村民却一筹莫展。如何寻回古村的诗意,转化为今日乡村振兴的活力?


  据李海燕介绍,2015年,当地开发王维文化景区的事情终于有了动静,市上、县上来的专家找到他,一起实地考察诗篇中辋川二十景的具体位置,景区的设计规划随即展开。然而,这项工作耗时近4年之久,以至于李海燕时常被村民们问起:“到底啥时候开发?”


  而在桃溪堡村,一些村民认为,因为村子靠近西安城郊,土地征收、出租效益高,地皮成了部分人眼中比诗句更易兑现的“硬通货”。村子周边的桃树也在一次次土地流转中因为“碍事”而逐渐消失不见。桃溪堡村一位姓牛的村民说:“干部换了一茬茬,想法也在跟着变,有的人只顾眼前,不在乎村子长久发展。”


  陕西省社科院文化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燕认为,传统村镇要想踏上发展的快车道,关键在于清楚认识自身文化资源的潜力,下好高起点、有质量的统筹规划“一盘棋”。


  “文化与旅游是一个综合命题,对地方决策者要求颇高。”张燕说,“一些地方要么发展方向不明晰,浪费了独属于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旅游资源;要么开发过程缺乏综合考量,最终经营惨淡。”


  生态·健康


  12  有多少健康谣言把我们击中  国民健康素养掣肘健康中国战略


  年轻人跑步健身成时尚,中年人保温杯枸杞水不离手,老年人热衷各种或真或假的健康讲座、养生节目……随着社会发展,国民消费不断升级,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日益增强,老中青群体对健康的热情都空前高涨。


  然而,由于许多国民健康素养都在“及格线”以下,现实中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随处可见,各种养生谣言、骗局层出不穷,疾病高发、医药费支出日益增加,消耗了很多医疗资源。


  国人健康素养提升较慢


  健康素养是什么?半月谈记者在多地街头随机进行了采访,受访人群涵盖老中青三代,得到的回答五花八门。


  “不知道,我知道文学素养,健康素养是啥还真不知道。”


  “健康素养就是保健知识。”


  “就是知道按时体检,有病别拖,信大夫不信偏方,对吧?”


  “懂得不熬夜、少撸串、早睡早起身体好。”


  ……


  专家表示,健康素养是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包括三方面内容: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监测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1.58%,较2008年的6.48%提高了5.1个百分点,较2015年的10.25%提高了1.3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稳定上升态势;但同时,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总体仍然较低,城乡、地区、人群间发展不均衡,人民群众对各类健康问题的认识水平不均衡,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提升较慢。


  专家认为,公众健康素养较差主要体现在无知和误知两方面,这导致一些人遇到健康问题时会在两种极端心态间摇摆:要么讳疾忌医极力回避,不接受治疗;要么极度恐慌如临大敌,盲从各种谣言、广告、偏方,上当受骗。


  小病拖大,大病拖炸


  家住湖南长沙的李先生在30岁时就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医生劝他住院接受治疗,被他以工作繁忙为由拒绝。后来,李先生因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发作被送进了医院。


  湖南省卫生宣传教育信息中心副主任黄德建说,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很多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激增,而由于缺乏健康理念和健康专家指导,这些慢性病人在患病初期没有引起重视,有些病情严重的病人已经达到住院指征却以种种理由拖延,导致慢病并发症发生,甚至引发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


  采访中,一位患者家属告诉半月谈记者,他的叔叔正是因为常年不重视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治疗,一天一包烟、三顿酒,还酷爱甜食,后来突发脑梗入院,经治疗仍需人贴身照顾,生活无法自理。


  “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比起治疗脑梗肯定容易得多,患者也不用受那么多罪,医疗费用也低得多。所以预防疾病的理念必须深入人心。”湖南省卫计委医政处副处长李世忠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南大学高血压病研究所副所长张国刚教授说,健康素养高,在疾病发生之前能够有效预防,治未病;在疾病早期,可以发现疾病的信号,早治疗;在疾病康复期,促进康复,防止复发。但由于居民健康素养低,慢性病的知晓率、控制率都很低,全国糖尿病、高血压患者增长速度过快,消耗了很多医疗资源。


  被“坑”没商量,科普跑不过谣言


  最近,家住成都锦江区的李婆婆早上遛弯锻炼时,被小区外发传单的人忽悠着去领免费鸡蛋,最后花光了身上带的所有钱,捧回了一包三无“补品”。


  “幸好我妈卡里就1000多块钱,不然还不晓得要被坑多少!”李婆婆远在上海的女儿提起此事气不打一处来。而李婆婆却还想去:“他们对我像亲人一样,还送了我一年的免费按摩卡。”


  四川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分析认为,以讲座、会议等形式销售保健食品已经成为保健品行业内的“标配”手段,商家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渴望、常有孤独感、易从众、期待自我价值肯定的四大“软肋”,铺设陷阱,打“亲情牌”“情感牌”。


  随着人们对养生越来越重视,网络上一些养生方法逐渐流行起来。其中,“灌肠美容排毒”也受到很多爱美人士的青睐。然而,灌肠真的能起到美容、养颜、排毒等诸多“神效”么?


  近日,成都一位50多岁的爱美女士在一家美容机构灌肠导致肠穿孔住进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该医院立即对患者进行了开腹探查、肠道修补的手术,据医生手术中所见,病人盆腔脓肿并有粪类积液,感染非常严重——说好的“排毒养颜”,差点变成“中毒丧命”。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副主任解小宏告诉半月谈记者,灌肠仅仅是作为解决便秘的一个临时措施,并不像吹嘘得那么神奇,灌肠排毒只是美容机构推销的噱头。


  “活吃蝌蚪,他的癌症病灶消失了!”“吃到这个你就死定了!别知道太晚,赶紧收藏!转发到亲友圈!(食物相克图表)”……当前,网络和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网上有很多健康信息是道听途说和主观杜撰的。还有一些信息逻辑混乱,或片面夸大某种物质的影响等,这些存在误区和盲区的信息,轻则误导受众,重则威胁公众的生命与健康。


  监测结果表明,虽然我国居民对于健康知识与理念的知晓相对较为容易,获得健康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权威、科学、准确的健康知识的获取途径还不通畅,养成健康行为和掌握健康技能较难。一些人要么盲目保健,要么轻视健康,这样的健康“雷区”正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水平。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傅华教授长期关注公众健康素养问题,他认为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必须创造支持性环境,让人们更容易获取、理解、使用健康信息和卫生服务,因此健康传播非常重要。民生·社会


  13  脱贫冲刺,让职业农民唱主角


  茅山,地处江苏南部,曾是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老区范围覆盖常州市金坛区直溪、薛埠、朱林3个镇,计有44个行政村的5.5万户、13.48万人。


  去年,金坛区按照人均低于8500元的标准,为茅山老区低收入家庭和人员重新全面建档立卡,悉心造就懂农业、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实施精准扶贫最后冲刺。


  一家农场的带动


  “去年家庭农场净收入25万元,今年要超80万元。”今年3月20日,黄民雪在他的蔬菜大棚旁对来客信心满满地说,增收幅度这么大,全靠引种蔬菜。


  黄民雪今年39岁,是薛埠镇山蓬村后备干部。5年前,他与土家族妻子冉春燕共同创办鑫云家庭农场,种植水稻、苗木260多亩。


  早在1986年,黄民雪的父母就是当地的种田大户,种植面积超过200亩。只因当时缺少机械全靠人工,年成不好时就亏损,致富的梦想也就一直没能实现。


  种植结构必须调整。黄民雪在前年就开始了新品蔬菜引种试验。


  “这是红甜菜,又称红珊瑚生菜。”黄民雪指着大棚里一垄垄长得很像红萝卜缨的菜说,现在已搭成的30多个大棚,除了种红甜菜,还有从云南引种的球茎茴香等七八个品种。这些菜适合做沙拉或凉拌,在大城市特别受欢迎。他已与昆明一家销售企业达成合作协议,这里的蔬菜除供应广州、上海、杭州等城市外,还将出口泰国、俄罗斯等国家。


  “露天生长,一年可收获春、秋两茬,大棚栽种则可多一茬,每茬亩效益在1万元上下。”黄民雪说,他带妻子先试种了2亩,后来扩至30亩,今年4月正式批量销售。这几天,家庭农场还要新搭建40个面积均在1亩左右的蔬菜大棚,下半年销量更大。


  山蓬村党总支书记吴扣平介绍,村里以黄民雪这样的大户带小户进行产业精准扶贫,村上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已全部脱贫,2户低保户也因收入增加退出了低保。


  一个村庄的示范


  2013年底,位于茅山老区的朱林镇唐王村集体经营收入只有17万元;到去年底,收入已超过198万元。


  短短4年时间,唐王村何以发生如此巨变?村党总支书记丁沧宇的解释是:“把握结对帮扶契机,让年轻职业农民唱主角,做活土地大文章,提前摘掉贫困帽。”


  丁沧宇曾在茅山老区脱贫榜样黄金村任职多年。他担任唐王村党总支书记后,借鉴黄金村思路,先后流转土地2700多亩,由村集体连片整治,种植优质稻米。由此,村民每亩土地净增效益400元,当年村集体收入增至80万元。


  唐王村集体还成立了农地股份合作社、唐丰农机专业合作社,添置92台(套)农机具,21名农机手以退伍军人、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为主。除了服务本村合作社之外,他们还开展跨区作业,为农户提供从育秧到稻米加工的全程机械化服务,作业面积超万亩。


  平时,村里对农机手们实现“网格化”管理,不仅为他们缴纳养老、医疗保险,还进行绩效奖励,农机手每年在合作社收入有8万多元。几年下来,合作社没有一名农机手离职,29岁的退伍军人汤洪斌因工作出色被列为村后备干部。


  唐王村还引导村民自愿流转土地1200多亩,先后创办5个家庭农场。村民庞洪锁原先家庭负担重,村干部帮助他流转土地400多亩,并为他担保小额贷款20万元,购置插秧机、收割机。农忙时,庞洪锁还为其他农户提供农机服务,现在家庭年净收入在25万元左右。


  丁沧宇介绍,唐王村最近新开发了500亩水稻龙虾共作基地,今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能超过250万元。


  一个园区的辐射


  3月中旬,薛埠镇仙姑村近百亩的山地种上了新品黄金茶树。此前,薛埠镇包括仙姑村在内的10个行政村,被列为以茶叶和林果为主导产业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园区总规划面积4.5万亩,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头戏。仙姑村不光生产茶叶,更以茶为媒发展休闲、观光乡村旅游。10年前,仙姑村就获得省“农家乐专业村”称号,现有18家农家乐,可同时接纳5000人就餐。


  村民王金锁说,他经营的仙姑饭馆,年净收入已超过200万元。


  仙姑村党总支书记蒲斌介绍,省级茅山旅游度假区最新规划已将仙姑村由原先的次集散中心调整为重要功能节点。该村利用红山门自然村现有民居住宅,建山地茶园民宿群,并改造配备文创中心,可一次性接纳700~800人入住。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李京生带领团队,全程参与了仙姑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他评价说:“仙姑村美丽乡村规划的落地,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完全吻合,仙姑村乃至整个茅山旅游度假区,将来肯定会是都市人热切向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