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常识资料  >> 法律常识   
法律常识

2014年政法干警《专业综合I》习题(3)

http://www.chinagwy.org       2014-08-04 08:49      来源: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 】              

  1.某甲捏造某乙(某机关干部)受贿20000元,并写成小字报四处散发、张贴,致使某乙名誉受到很大损害。某甲的行为属于(  )。


  A.诬告陷害罪


  B.诽谤罪


  C.侮辱罪


  D.报复陷害罪


  2.甲、乙二人携带炸药去水库僻静处炸鱼,甲在岸边准备往水中掷炸药时,不慎引起爆炸,将乙炸死,自己也受重伤。则甲的行为如何定性?(  )


  A.过失爆炸罪


  B.过失致人死亡罪


  C.意外事件


  D.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3.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为不满(  )。


  A.14周岁


  B.16周岁


  C.18周岁


  D.12周岁


  4.犯罪未遂与犯罪既遂区别的关键在于(  )。


  A.犯罪行为是否已经着手实施


  B.犯罪行为是否已经实施完毕


  C.犯罪行为是否已经造成犯罪结果


  D.犯罪行为是否具备了全部构成犯罪结果


  5.下列情形中,不属于《刑法》第263条抢劫罪加重法定刑事由的是(  )。


  A.在办公室内抢劫的


  B.多次抢劫的


  C.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


  D.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www.chinagwy.org/)解析 题目或解析有误,我要纠错


  1.【答案】B。解析:甲的行为构成诽谤罪。如果某甲向公检法等机关告发意欲使乙受刑事处罚,则构成诬告陷害罪,但本案中甲只是将诽谤的情况写成小字报散发。


  2.【答案】B。


  3.【答案】A。


  4.【答案】D。解析:犯罪的既遂是指行为人所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刑法分则对某一具体犯罪所规定的全部构成要件。而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情形。


  5.【答案】A。解析:《刑法》第263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入户抢劫的;(二)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的;(三)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数额巨大的;(五)抢劫致人重伤、死亡的;(六)冒充军警人员抢劫的;(七)持枪抢劫的;(八)抢劫军用物资或者抢险、救灾、救济物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