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各地招考  >> 河北   
河北

2022年河北省考行测如何读懂言语理解材料?

http://www.chinagwy.org       2021-06-21 11:49      来源:河北公务员考试网
【字体: 】              

  根据公务员行测考试大纲的要求,阅读理解重点考查考生是否具备准确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和目的的能力。


  而要想在考场上能够准确判断出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和目的,除了要在平时多加练习,提升自己快速准确阅读的能力之外,还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真正把握阅读理解这类题目的逻辑。


  比如在行测考试中的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在不少的材料中,作者通篇在分析问题,或者在大篇幅强调问题的存在,这类题目有的时候文段中没有描述对策,但是最终选择了对策,甚至在这些题目的选项中出现了多个对策性的表述,这时候到底哪个选项才是作者“意在说明”的内容,很容易让我们举棋不定,今天河北公务员考试网就通过这篇短文告诉大家“阅读理解ta不能说的秘密”。


  1、描述问题并不单单是为了说问题,更多是想强调解决问题


  在阅读理解的考查中,如果文段通篇在分析存在的问题,或者大篇幅在强调问题的存在,这时候作者意在说明的内容就不单单是问题本身了,而是大概率在强调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例题:

 

\


  这段材料先介绍了科学素质的重要性,然后指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最后具体通过数据的形式罗列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比较低这一事实。


  所以整个文段就是告诉我们“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个问题。作者通过阐述这个问题,就是想让我们思考解决这个问题。


  此时我们观察选项,A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是基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能满足需要这一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符合作者意在说明的内容,保留;


  B项通过“应”这个字表达出对策(解决办法)的倾向,但是文段并没有告诉我们当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高的问题是由于全社会不关注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而引起的,所以B项不是作者意在强调的内容;


  C项和D项在文段中的最后两句话中确实能够体现出来,但这只是(部分)问题的描述,而通过问题,作者更想强调的是具体的解决办法,所以C和D项并不是作者意在表达的内容,排除。故A项当选。


  从例题1中,我们能发现,选项C和D的干扰性在于没有在问题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推断,也就是没有真正弄明白“描述问题的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说问题,更多的是想强调解决问题”这一要点。选项B的干扰性在于考生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做出了过度的推断和引申。这里就涉及到了阅读理解的第二个方法:


  2、客观忠实的理解原文表达的意思


  所谓客观忠实,就是我们要客观理解原文表达的意思,坚决不过度推断和引申。


  比如上文例题1中的选项B,根据文段表述“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据此,我们只不仅能得到目前公民科学素质不能满足需要,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具体如何提升,文段没有提及,此时我们就不能过度推断理解为B项的意思。除非文段明确说明我们目前公民科学素质不能满足需要的主要原因是“全社会没有关注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我们才能合理推断到B项的意思。


  换句话说,一般情况下,如果材料描述了问题,也描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是可以根据原因去推断作者意在说明的内容的,比如我们再来看例题2:

 

\



  这段材料先介绍了城市的城管机构设置,然后指出各地不断出现城管暴力执法事件,也指出了原因是“城管工作实际是各自为政,没有一部专门的全国性法律来指导”,所以整个文段的重点就是要根据这个原因提出对策。


  A项和B项比较简单,文段并没有提到“多头管理治乱”和“城市执法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两个表述,直接排除即可。


  容易形成干扰的是C项和D项。C项和D项的本质区别就在于D项是根据“城管工作实际是各自为政,没有一部专门的全国性法律来指导”这个原因提出的针对性对策,而C项却只是笼统的指出要纳入法治轨道,对策不具有针对性(没有针对原因提对策),所以最终答案选择了D项。


  综上,在具体描述问题的文段中,如何能准确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呢?核心的方法有两条:一是“描述问题的目的并不单单是为了说问题,更多的是想强调解决问题”;二是“客观忠实的理解原文表达的意思”,如果文段没有描述问题产生的原因。


  此时我们只知道对策的大方向,比如“要重视”、“要提升”、“要关注”等,具体如何重视、如何提升、如何关注是不能过度的推断引申的,如果文段在描述问题的同时,也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此时需要我们根据问题做适度的推断,需要根据原因推断出具体的做法。


  考生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两个方法,才能考试中从容面对这类题目不至于“举棋不定”。请广大考生们务必在今后的练习中逐渐揣摩、体会以上两个方法,让言语理解与表达这类题型能够保持高正确率!